幼升小孩子的培養(yǎng)方向:思維比知識重要百倍!
時間: 2017-06-26 作者:yuanhengjia 閱讀次數(shù): 2350
經常有家長問這樣的問題:“孩子問我什么是數(shù)學,我愣住了,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我上網查了一下,解釋都太專業(yè),我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
相信很多5-6歲的爸爸媽媽們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孩子問的問題,很常見,可就是不知道該如何解釋他們才能理解。搪塞過去又怕失去為人父母的權威,真是左右為難。
其實,這正是5-6歲孩子突出的特點之一,抽象思維開始萌芽,對圖像、符號和抽象的一些詞匯開始感興趣,行為表現(xiàn)之一就是提問。
爸爸媽媽們可要把握好孩子的問題,引導有方,可以充分調動孩子的興趣和主動探索的欲望,在查詢和理解的過程里,既補充了新知又鍛煉了自主能力。家長何樂而不為呢?說到呵護孩子“想問”的這個事情,里面還真是有很多學問呢。
一、為孩子創(chuàng)造“想問”的情境
孩子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這對孩子思維的發(fā)展極其重要?;蛟S有些父母會問,如何才能讓孩子想問、會問?要讓孩子想問題并提出問題,一個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個情境,以激發(fā)孩子想問的興趣。所謂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讓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說一半、讓孩子好奇地想問結果;玩猜謎游戲,給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導孩子如何問得清楚,而且能有禮貌地問。
其次,鼓勵孩子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種求知的欲望、他們心中原本有著無數(shù)個“為什么”,想了解這個奇妙世界的本來面目。是成人習以為常的姿態(tài)和不以為然的態(tài)度,逐漸扼殺了孩子的這種求知沖動。
因此,父母如果能夠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積極思考,對孩子的提問努力表現(xiàn)出自己的興趣,與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尋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問題的欲望就會不斷增強。
二、要善于對孩子發(fā)問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發(fā)問對于培養(yǎng)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發(fā)孩子的潛能及創(chuàng)造力,父母必須掌握向孩子發(fā)問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發(fā)問的技巧,也學會聽孩子發(fā)問。因為這既有助于增進親子關系,更可激發(fā)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時可培養(yǎng)其表達能力。
發(fā)問時,不要只問對或錯的封閉式問題,最好依據孩子的能力,問一些沒有惟一答案的開放性問題,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
臺灣學者陳龍安總結出發(fā)問技巧的“十字訣”。這“十字訣”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組、六、類。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問答游戲;
“例”:即是多舉例;
“比”:比較東西和東西間的異同;
“替”:讓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這樣的公式啟發(fā),除了……還有什么;
“可”:可能會怎么樣。
“想”:讓孩子想象各種情況;
“組”:把不同的東西組合在一起會如何。
“六”:就是“六何”檢討策略,即為何、何人、何時、何事、何處、如何。舉例來說,孩子要去郊游,就可和孩子討論請誰一起去?何時去?為何要去?到哪里去?帶什么去?問題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類”:是多和孩子類推各種可能。
三、訓練孩子的發(fā)散思維
我們經常碰到以下兩類問題:
一類問題,就像課本上的習題——提出的問題很明確,要求我們運用已經學過的某些知識,針對問題“聚會思維”;而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往往是惟一的,這就像我們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別的就意味著錯誤。
另一類問題,就是可能有多種答案的問題——有時問題在開始時并不十分明確。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問題都是屬于這種類型。解決這類問題,除了要努力明確問題外,還要打破平時習慣想法的束縛,將自己的思想從不同途徑、不同角度擴散開去考慮問題,這叫“發(fā)散思維”;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往往是很多個創(chuàng)造性的設想,并且不能絕對他說哪個設想最好,只能根據實際的情況,評定某個設想更為合適。
比如“回形針有什么用?”這樣一個問題,有興趣的話,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發(fā)散性思維要求一題多解,供參考的答案有:
1.回形針除了可以用來“別住紙張”外,還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2.可以讓回形針利用襯衣口袋,別住“服務員”或“小隊長”等標志;
3.可以用它代替發(fā)夾,夾住散亂的頭發(fā);也可代替領帶夾子;
4.假如有很多回形針的話,可以把它們聯(lián)結起來,成為鏈條;
5.可以把回形針的一頭拉開,代替牙簽,剔除牙縫中的食物殘渣(當然最好不要這么做);
6.同樣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緩和指甲縫的臟東西等等;
7.必要時,可以把整個回形拉直,當作鞋帶使用——把它穿過鞋帶孔扭結起來;
8.把回形針縫在窗簾布上端,代替窗簾圈;可將它別在紙模型飛機的頭部,做重錘用;將許多回形針串聯(lián)起來,還能做項鏈,等等。
四、下面是一則成功的家教案例,摘自家長原創(chuàng):鼓勵孩子“異想天開”!
兒子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數(shù)學老師讓人捎口信要我們去,告訴了我們這樣一件事:數(shù)學教學正進入直式運算階段,學生們都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從低位向高位順序運算,惟獨兒子別出心裁地從高位到低位進行逆向運算,經老師指出后,他竟頑固地一意孤行。
我們回家盤問時,兒子振振有詞:“左邊算到右邊是我想出來的竅門”。聽他這么一說,我們意識到,兒子雖然違背規(guī)律進行運算,卻透露出一種萌芽狀態(tài)的獨創(chuàng)精神。
于是我們在對他的“找竅門”給予充分肯定之后,循循善誘地告訴他,對自己周圍的事物要多方位地觀察,對思維結果還需驗證,驗證的標準就是看它的實際效果。然后,我們與他一起分析逆向運算的弊端。最后,他口服心服地毅然忍痛割“愛”了。
五、教育反思與學習
孩子總是要長大的,父母不是包辦替代,而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讓孩子從小樹立主體意識,從各方面給予他“參與”的機會。按照傳統(tǒng)觀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而按照現(xiàn)代觀念,家庭教育則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維”教育教人以知識,是因為再沒有別的東西可教。但知識并不能代替思維,如同思維不能代替知識一樣。在大多數(shù)實際生活中,知識從來就是不完全的(因為我們處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將來),所以我們需要思維。
創(chuàng)造力也是一種思維能力,它并不是漫無邊際、天馬行空式的創(chuàng)意,而是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新事物、幫助人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
知識與思維有密切的聯(lián)系,但決不是同一個東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創(chuàng)造力,但在校的考試成績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試成績非常好,但不善于獨立思考,沒有創(chuàng)造力,所謂“高分低能”就是指這類學生。
因此,孩子讀書、學習,有著雙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識,一是發(fā)展思維技能。大多數(shù)父母和教師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門知識課的更為重要的意義恰恰是為了使孩子的思維技能得到發(fā)展。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維”,這句話很有道理。所以,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的思維力方面應注意一些方法:教孩子,思維比知識更重要!
相信很多5-6歲的爸爸媽媽們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孩子問的問題,很常見,可就是不知道該如何解釋他們才能理解。搪塞過去又怕失去為人父母的權威,真是左右為難。
其實,這正是5-6歲孩子突出的特點之一,抽象思維開始萌芽,對圖像、符號和抽象的一些詞匯開始感興趣,行為表現(xiàn)之一就是提問。
爸爸媽媽們可要把握好孩子的問題,引導有方,可以充分調動孩子的興趣和主動探索的欲望,在查詢和理解的過程里,既補充了新知又鍛煉了自主能力。家長何樂而不為呢?說到呵護孩子“想問”的這個事情,里面還真是有很多學問呢。
一、為孩子創(chuàng)造“想問”的情境
孩子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這對孩子思維的發(fā)展極其重要?;蛟S有些父母會問,如何才能讓孩子想問、會問?要讓孩子想問題并提出問題,一個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個情境,以激發(fā)孩子想問的興趣。所謂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讓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說一半、讓孩子好奇地想問結果;玩猜謎游戲,給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導孩子如何問得清楚,而且能有禮貌地問。
其次,鼓勵孩子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種求知的欲望、他們心中原本有著無數(shù)個“為什么”,想了解這個奇妙世界的本來面目。是成人習以為常的姿態(tài)和不以為然的態(tài)度,逐漸扼殺了孩子的這種求知沖動。
因此,父母如果能夠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積極思考,對孩子的提問努力表現(xiàn)出自己的興趣,與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尋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問題的欲望就會不斷增強。
二、要善于對孩子發(fā)問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發(fā)問對于培養(yǎng)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發(fā)孩子的潛能及創(chuàng)造力,父母必須掌握向孩子發(fā)問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發(fā)問的技巧,也學會聽孩子發(fā)問。因為這既有助于增進親子關系,更可激發(fā)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時可培養(yǎng)其表達能力。
發(fā)問時,不要只問對或錯的封閉式問題,最好依據孩子的能力,問一些沒有惟一答案的開放性問題,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
臺灣學者陳龍安總結出發(fā)問技巧的“十字訣”。這“十字訣”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組、六、類。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問答游戲;
“例”:即是多舉例;
“比”:比較東西和東西間的異同;
“替”:讓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這樣的公式啟發(fā),除了……還有什么;
“可”:可能會怎么樣。
“想”:讓孩子想象各種情況;
“組”:把不同的東西組合在一起會如何。
“六”:就是“六何”檢討策略,即為何、何人、何時、何事、何處、如何。舉例來說,孩子要去郊游,就可和孩子討論請誰一起去?何時去?為何要去?到哪里去?帶什么去?問題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類”:是多和孩子類推各種可能。
三、訓練孩子的發(fā)散思維
我們經常碰到以下兩類問題:
一類問題,就像課本上的習題——提出的問題很明確,要求我們運用已經學過的某些知識,針對問題“聚會思維”;而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往往是惟一的,這就像我們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別的就意味著錯誤。
另一類問題,就是可能有多種答案的問題——有時問題在開始時并不十分明確。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問題都是屬于這種類型。解決這類問題,除了要努力明確問題外,還要打破平時習慣想法的束縛,將自己的思想從不同途徑、不同角度擴散開去考慮問題,這叫“發(fā)散思維”;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往往是很多個創(chuàng)造性的設想,并且不能絕對他說哪個設想最好,只能根據實際的情況,評定某個設想更為合適。
比如“回形針有什么用?”這樣一個問題,有興趣的話,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發(fā)散性思維要求一題多解,供參考的答案有:
1.回形針除了可以用來“別住紙張”外,還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2.可以讓回形針利用襯衣口袋,別住“服務員”或“小隊長”等標志;
3.可以用它代替發(fā)夾,夾住散亂的頭發(fā);也可代替領帶夾子;
4.假如有很多回形針的話,可以把它們聯(lián)結起來,成為鏈條;
5.可以把回形針的一頭拉開,代替牙簽,剔除牙縫中的食物殘渣(當然最好不要這么做);
6.同樣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緩和指甲縫的臟東西等等;
7.必要時,可以把整個回形拉直,當作鞋帶使用——把它穿過鞋帶孔扭結起來;
8.把回形針縫在窗簾布上端,代替窗簾圈;可將它別在紙模型飛機的頭部,做重錘用;將許多回形針串聯(lián)起來,還能做項鏈,等等。
四、下面是一則成功的家教案例,摘自家長原創(chuàng):鼓勵孩子“異想天開”!
兒子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數(shù)學老師讓人捎口信要我們去,告訴了我們這樣一件事:數(shù)學教學正進入直式運算階段,學生們都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從低位向高位順序運算,惟獨兒子別出心裁地從高位到低位進行逆向運算,經老師指出后,他竟頑固地一意孤行。
我們回家盤問時,兒子振振有詞:“左邊算到右邊是我想出來的竅門”。聽他這么一說,我們意識到,兒子雖然違背規(guī)律進行運算,卻透露出一種萌芽狀態(tài)的獨創(chuàng)精神。
于是我們在對他的“找竅門”給予充分肯定之后,循循善誘地告訴他,對自己周圍的事物要多方位地觀察,對思維結果還需驗證,驗證的標準就是看它的實際效果。然后,我們與他一起分析逆向運算的弊端。最后,他口服心服地毅然忍痛割“愛”了。
五、教育反思與學習
孩子總是要長大的,父母不是包辦替代,而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讓孩子從小樹立主體意識,從各方面給予他“參與”的機會。按照傳統(tǒng)觀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而按照現(xiàn)代觀念,家庭教育則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維”教育教人以知識,是因為再沒有別的東西可教。但知識并不能代替思維,如同思維不能代替知識一樣。在大多數(shù)實際生活中,知識從來就是不完全的(因為我們處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將來),所以我們需要思維。
創(chuàng)造力也是一種思維能力,它并不是漫無邊際、天馬行空式的創(chuàng)意,而是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新事物、幫助人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
知識與思維有密切的聯(lián)系,但決不是同一個東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創(chuàng)造力,但在校的考試成績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試成績非常好,但不善于獨立思考,沒有創(chuàng)造力,所謂“高分低能”就是指這類學生。
因此,孩子讀書、學習,有著雙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識,一是發(fā)展思維技能。大多數(shù)父母和教師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門知識課的更為重要的意義恰恰是為了使孩子的思維技能得到發(fā)展。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維”,這句話很有道理。所以,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的思維力方面應注意一些方法:教孩子,思維比知識更重要!
上一頁:小手扇出最美夏日涼風
下一頁:難忘的畢業(yè)之旅
![家長學校|《眼保健健康常識》家長講座 家長學校|《眼保健健康常識》家長講座](http://www.riverhousecontest.com/uploads/image/20190314/20190314194851_96319.jpg)